经济学讲义(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亲自作序推荐) 团购电话4001066666转6
不懂经济学常识是会被大众笑话并被追缴智商税!经济学的短板现在补还来得及。撕掉“经济学”吓人表象,用有趣的经济学助你看懂这个复杂的世界! 经管理财
作者:李俊慧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07月
开 本:16开
纸 张:轻型纸
包 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8459491
所属分类:
图书>经济>经济学理论>其他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讲义(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亲自作序推荐)》 作者:李俊慧 电子书(pdf+word+epub+mobi+azw3版本)
编辑推荐
★ 师承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李俊慧老师重磅作品,来自超过100万人共同学习的经济学课堂,得到了大量市场用户的验证和认可。
★ 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亲自作序推荐
★ 无图表,无公式,无障碍,撕掉“经济学”三个字的吓人表象,通俗有趣、接地气,不像市面上泛滥的“段子经济学”,没有学术脉络和根基;也不像传统教科书,体系庞大,生涩难懂。
★ 本书包括了经济学核心概念,用大量简单、真实、有趣的中国案例,解释、印证、推演经济学原理,介绍众多经济学大师思想,一本书培养经济学思维,构筑经济学的知识体系。
★ 在内容结构上,囊括经济学所有核心议题,但每一个议题又都独立成篇,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入口。你既可以从头到尾通读,也可以随手翻开一篇单独的章节,把它作为一本经济学指南,随时查阅。
内容简介
经济学是一种帮助你应对复杂世界的智慧,它是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态度,而不是一堆函数、公式和图表。
李俊慧老师善于把复杂的现象用简单直接的方式说清楚,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将生涩难懂的经济学讲明白,所以这本书既不像市面上泛滥的“段子经济学”,没有学术脉络和根基;也不像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体系庞大,生涩难懂。
它讲解了生活中不可能绕过的经济学核心概念,比如稀缺、成本、价格、交易、信息不对称、收入等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的经济学分析,更实际、更有趣、更深入和彻底地将经济学思维运用于各种实际场景,帮你绕过经济学花招,理解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从而启发你将同样的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
相信读完本书之后,你会对自己身处的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成为这个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作者简介
李俊慧
经济学家,喜马拉雅“李俊慧的经济学课”季、第二季、第三季音频课程主讲人,上百万人次收听播放。曾在广州中山大学攻读经济学与管理学课程,获博士学位,期间曾以交换留学生身份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读一年。现从事经济学、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1年在张五常教授到中山大学讲学之际与之认识,获其青睐,从此结下亦师亦友的深厚交情。2006年起在网上主持张五常博客。2016年起,开始举办“经济解释”研讨会,聚集经济学人探讨经济学。
目 录
代序:经济学为何失败?
经济学讲义序
第 1 讲 入门简介 / 001
第 2 讲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 005
第 3 讲 自私的假设 / 019
第 4 讲 稀缺·竞争·市场与非市场 / 035
第 5 讲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 047
第 6 讲 经济思想史: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 055
第 7 讲 均衡··边际 / 069
第 8 讲 需求定律 / 087
第 9 讲 供给曲线·供求理论·政府对价格的干预 / 109
第 10 讲 消费者理论 / 135
第 11 讲 成本的概念 / 169
第 12 讲 租值的概念 / 183
第 13 讲 直接成本与上头成本 / 201
第 14 讲 交易费用 / 223
第 15 讲 市场结构——受价 / 239
第 16 讲 市场结构——觅价 / 261
第 17 讲 信息费用 / 309
第 18 讲 利息理论 / 331
第 19 讲 货币理论 / 353
第 20讲 收入分配·工资合约·失业 / 409
第 21 讲 对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批判 / 433
第 22 讲 商业周期与经济增长 / 457
第 23 讲 科斯定理 / 467
第 24 讲 外部性 / 483
第 25 讲 租值消散 / 495
第 26 讲 政治经济学 / 507
显示部分信息
前 言
代序 :经济学为何失败?
物理学家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于 1687 年。今天的物理学超越了牛顿所知的很多倍。我们可以让火箭飞到火星去——这是牛顿当年无法想象的。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于 1776 年。今天的经济学界没有一件作品可以比得上二百四十多年前的斯密之作,虽然我认为自己的《经济解释》可以与其相提并论。这样高举自己是因为我填补了斯密当年的一个缺失 :他从人类自私的角度推出国富的道理,但忽略了人类的自私可以毁灭自己。我的填补方法是引进制度或交易费用,推出无数可以验证的假说。但整体来说,与物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相比,经济学是非常失败的。
经济学出现灾难性的失败,有四个原因。
其一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需要有实验室或化验室的操作与支持,但经济学者一般是坐在办公室内猜测外面的世界发生着什么事。真实世界是经济学的可靠的实验室——不是什么政府报告,不是什么统计数字,而是真实世界的现象。可惜这真实世界经济学者一般懒得管。作为一门需要验证的科学,经济学者怎么可以不到实验室里多做观察呢?
其二是没有经过验证的理论或假说,引来无数无从观察的古怪术语,却奇怪地被好些人接受了。我们知道,就自然科学而言,无论一个理论怎样精彩,没有经过事实的验证与支持,是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但关于经济学我们没有听过诺贝尔经济学奖有假说或理论要经过验证的要求。这不是有点莫名其妙吗?
其三,自然科学的性质在基础上与经济学有很大的分别,但经济学者老是以为二者雷同。好比均衡这一概念,物理学说的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但经济学的均衡只是一个概念,绝非事实,用作衡量有没有可以验证的假说的存在。如此一来,无从观察的术语在近代的经济学发展中到处都是。看不到则验不着,但验不着的说故事却被认为是验证了。
其四,自然科学的理论多而复杂,经济学者也跟着把他们的理论搞得多而复杂起来了。
严格来说,经济理论的整体只有一条需求定律,广泛地阐释,没有其他。个人争取利益极大化是沿着该曲线走,边际用值对着镜子看就是边际成本,把消费物品作为生产要素看,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就是边际产量下降定律。无论多人合作的产出如何复杂,化为件工来看,每个人还是有着那样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也就是每个人对某物品的需求定律了。这条曲线对着镜子看就变为供给曲线了。
复杂的变化,主要是源于我们的社会多过一个人存在。这样看,同一物品或生产要素,个别的需求曲线会有很多条。竞争于是出现,而竞争需要有决定胜负的准则。权利有了界定的准则是价高者得。改变了权利界定的制度,这竞争的准则会跟着变。有关的分析会变得复杂起来,但基本的原理还是那样简单的一条需求定律。
复杂的变化当然不容易处理。其中的麻烦是,在社会中,我们有交易费用或制度费用的存在。这些费用要怎样放进一个以需求定律为基础的框框之内可是大麻烦。为此,我思考了四十多年,大致上是想通了怎样处理。
我不认为李俊慧同学的这本书会带同学们走进那近于深不可测的牵涉到交易费用或社会费用的分析中,但应该可以给同学们一个起码的经济学基础。是为序。
张五常 2016 年 4 月
经济学讲义序
高山流水遇知音。俊慧的《经济学讲义》即将出版,邀我作序,欣然从命,以慰知己。
与俊慧结下的经济学情谊已有 13 年。1999 年,我俩均以优秀的成绩保送研究生,在一个班里学习经济学。记得有一次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课堂上,王则柯老师突然问 :“哪位是李俊慧呀?”大家面面相觑,却无人站起来。这家伙估计是逃课了。
王老师顿了顿说 :“你们班的李俊慧——了不起啊!”我们一下子懵了。
“她发表了很多经济学的文章,写得很好!噢,今天没来,是吧。”
至此之后,我便把李俊慧这个名字记在了心上。让老师都佩服的人,可不能小看。
后来我俩如何成了朋友,已不记得,只记得在经济学的课堂上常常都看不到李俊慧的影子,但是每天晚上她都会跑来我们宿舍,与我大谈特谈经济学。一天,她突然兴高采烈地对我说 :“听说下学期要调宿舍,要不咱俩调一块儿吧。”我欣然应允。
新调的宿舍是双人间,我俩便再无忌惮地高谈阔论,还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宿舍每天晚上 9 点准时熄灯,我俩躺在各自的床上,谈谈今天看了什么书、什么文章或者是什么趣闻。记得有一次,为了搞清楚“剩饭是不是成本?”居然吵到了晚上 11 点。隔壁宿舍的同学常来抱怨 :“你们宿舍怎么回事?天天晚上 9 点熄灯,接着就吵到深更半夜,什么作息习惯!”我们暗自好笑。如今这些往事已成了我硕、博士阶段,乃至整个大学阶段美好的求学回忆了。当时讨论得多的,就是张五常教授的《经济解释》。
那几乎成了我们的精神食粮,每周都特别期待网上的连载,接着就是唇枪舌剑一番。张五常教授曾说过他在 UCLA 读书时,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常常边打牌边讨论经济学,后来被称为“加大小子”。我们没有张教授的际遇,但平生遇一知己,足矣。
俊慧爱读书,但她的书都是从图书馆里借的,流动率特别高。书柜就放在门边,每天进出的时候我都不免瞄上一眼,知道她每周看六本书,难怪没时间去上课了!正是这种阅读,使得她有广博的知识,如同一本百科全书。这在《经济学讲义》里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得到,从物理学到心理学、从古代到当代、从大洋彼岸到大洋此岸,没有她不通晓的,也没有她不能用来做经济分析的。
正是因为如此,她的学识早已超过了当时教我们的老师。在一次学术沙龙上,一位著名教授给大家讲他的博士论文,在提问环节,俊慧问得他节节败退,不得不请出另一位博导帮忙,谁知他也被问得进退维谷。不过这位博导慧眼识珠,在那次沙龙之后主动邀请俊慧读他的博士。课堂上,老师常常被她问得哑口无言。受俊慧的影响,选课前,我也先问老师几个问题,看看他(她)是否知道的比我多,如果不满意,不选也罢。如果是必修,就只能以逃课对待了。平生都是优秀学生的我,在俊慧的“带领”下,也开始了逃课。可见“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逃课自有逃课的理儿。
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看得多,思考得多,超越老师不是一件难事。《经济学讲义》里处处都在质疑传统的经济学,这便是俊慧学生时代风格的延续了。
1999 年张五常教授来我校演讲,俊慧问了他许多问题。临别时,张教授对学院的领导说 :“有这样的学生,你们应该好好珍惜啊。”从那以后,俊慧与张五常教授便结下了不解的师生情缘,《经济学讲义》里也无处不是《经济解释》的影子。有一次俊慧对我说 :“看了张教授的《经济解释》,我一下子茅塞顿开,过去感到困惑的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句诗 :一览众山小。是啊,借着巨人的臂膀,攀登到了学术的高峰,那种豁然开朗的心境,真是人生至高的褒奖。
俊慧跟随张五常教授追求经济学是执着而又热烈的。自那以后,她便几乎不再写文章了,潜心钻研《经济解释》,徜徉在经济学的海洋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位教过俊慧的老师曾痛心疾首地对我说 :俊慧被耽误了!他哪里知道,俊慧天天都在思考着经济学,天天都有所收获。只是这种收获是思想上的满足,不是金钱与名利。俊慧选择一所不知名的大学任教,其实就是为了能将毕生奉献给经济学,不被功名羁绊,不为斗米折腰。
2011 年我从牛津回国,感觉身边的朋友们收入都提高了,但精神状态却大不如前,开口闭口都是钱、钱、钱。只有俊慧,一枝独秀,满怀激情地跟我讲着经济学。在她的影响与感染下,那个学期我讲的经济学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评价。只要有所追求,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而简单的生活是可以充满热情的,这是我从俊慧那里又学到的经济学以外的东西。
俊慧的激情来自哪里?当然是经济学!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张五常教授的《经济解释》。这段日子,张教授正在呕心沥血地大修《经济解释》,每一稿在付梓之前,都先传给俊慧阅读。在我看来,《经济解释》读得通透的,当数李俊慧了。现修的《经济解释》比旧版的《经济解释》难了许多,张教授穷毕生之精力于一书,其分量可观。许多地方异常艰深,让人费解。
而俊慧的《经济学讲义》则轻快得多,虽然避开了经济学中一些困难的部分,但也不失为《经济解释》的入门读物。同学们可以从简单、明快的分析中,领略经济解释的力量。
《经济学讲义》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例如成本的概念,没有一本教科书教得好,常常都是前后自相矛盾。李俊慧一个“非典”的例子,便举重若轻,把这一概念介绍得再清楚不过了。一个“课室里座位”的例子,便把稀缺的概念讲得入木三分。我也讲过“交易费用”,但学生听后“天旋地转”。李俊慧的“交易费用”从历史角度来讲,如同听故事一般。故事讲完,交易费用也就心领神会了。
经济学无用于改进社会,但它能够满足人们追问“为什么”的精神诉求。经济学并非产自东土,但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让这门学科在华夏的土地上熠熠生辉。上下五千年,中国经济再次一跃而起,成为全球楷模。
躬逢盛世,让我辈有条件一睹科学之尊容,并为其正本清源。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与李俊慧的《经济学讲义》让科斯“到中国去学经济学”的话不会落空。
大爱无言,与一般经世济邦的经济学家不同,俊慧将她对科学的热忱与对生活的激情都熔铸到了这本朴实无华的《经济学讲义》之中。
周燕
2012 年 5 月 8 日
于康乐园
显示部分信息
媒体评论
李俊慧同学对经济现象的事前判断和事后解释,皆从事了多年的研究,是今天在晚我两辈的中国经济学者的佼佼者。
——著名经济学家 张五常
俊慧是天才。她对经济解释理论的掌握相当系统,达到融会贯通、挥洒自如之境,是张五常经济学派首屈一指的衣钵传人。江湖人称“灭绝师太”,《经济学讲义》一出,顿觉寒气逼人,势不可挡,各经济学门派的假理论假招式尽灭锋下。要想增加经济学智商和功力,《经济学讲义》是秘籍。
——汇金银行行长 吴鲜平
《经济学讲义》是《经济解释》的通俗版,是写给经济学系大一的学生及之前没有受过经济学训练的普通读者。俊慧与张五常交往十多年,受其言传身教,熟稔《经济解释》。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通俗版”中,俊慧对很多概念的阐释和案例的使用,做了颇具个人特色的发挥,让人印象深刻。
——财经评论员 陈建利
在线试读
第 1 讲 入门简介
在正式开始经济学之前,我有必要先给阅读本书的读者打一支预防针。这支预防针就是 :不要盲目地相信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
人们一般都会认为,教科书上印刷的内容就是金科玉律,一定是没错的。但经济学的情况却不符合这一般的认为。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里,其实充满了错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经济学这门学科还太年轻了。
先介绍一下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吧。美国是 1776 年独立的。就在这同一年里,英国有一位叫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人出版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很长,所以它的中译名一般都是使用其简称《国富论》[1]。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成了一门学科。也就是说,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相当于武侠小说里的武当派的开创者张三丰。而在那之后从事经济学学习与研究的人——包括你我——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由此可知,经济学其实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跟美国的年龄一样大,才两百多年 ,三百年不到。这对于一门学科来说,是很短的时间。正因如此,这门学科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充满了错误是理所当然的。
一般人会觉得物理学之类的自然科学基本上是没有错误的。但别忘了,物理学从几千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经开始研究了。直到近代之前,物理学都已发展几千年了。
众所周知,当时的物理学里有着那么多,又是那么严重的错误。物理学家错误地认为,物体下降的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有关。今天人们都知道,这完全是错的。物体下降的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毫无关系,从表象上看起来石头比羽毛下降得快,只是因为石头受到的空气摩擦力比较小而已。还有天文学,错误的地心说统治了人们多长时间?
相比之下,才发展了三百年不到的经济学,教科书里充满了错误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只是因为写进了教科书里就不假思索地认定是没错的,那才值得惊奇。
事实上,很多经济学教科书的作者,其实他们未必认为自己写进教材里的内容都是对的,只是写教科书不是写学术著作,要讲究随大流。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什么,他就得按着那个多数人的想法来写。可是,有一句话大概是很多人都熟悉的,那就是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
既然随大流的经济学教科书已经有那么多了,我就下决心要写一本不随大流,而是只讲授我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的经济学教科书。所以,此书会把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里的正确内容挑选进来,并不断地批判、纠正那些我认为是错误的地方,还会不断地补充我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所以本书的内容看起来会跟市面上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有相当多的不同。
自然,有人会问 :你认为是对的,就是对的吗?如何才能客观地判断对错呢?这就要求助于经济学以外的另一门学科 :科学方法论(又称为“科学哲学”)。
科学方法论提供了判断一门学科是否是科学,其研究结论又是否正确的客观标准。它不仅仅适用于经济学,而且适用于一切科学。实际上,研究科学方法论的学者 [1] 主要是根据自然科学的实践来寻求符合一切科学研究的规律。因此,本书与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还有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本书会在讲解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不断地穿插介绍科学方法论。事实上,我认为普通人——并非哲学或逻辑学专业的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论的方式是通过学习经济学来学以致用。
另外,本书既适合非经济专业的社会人士阅读,也适合经济专业的学生学习。为了兼顾这两类人群的需要,为了方便经济专业的学生在阅读其他经济学教科书或文献时能衔接得上,本书适当地使用了一些数学。但对于非经济专业的社会人士而言,如果能看懂这些数学,当然是锦上添花,肯定更有利于理解 ;但如果看不懂,也不必感到焦虑,直接跳过去也没问题,对于能否掌握到家、学以致用其实不太重要。
本书的内容师承于张五常教授的三卷本《经济解释》,对传统经济学教科书的参考则主要来自张五常的老师杰克·赫舒拉发(Jack Hirshleifer,1925—2005)为美国大学本科的经济学专业学生所编写的中级教材《价格理论及其应用》。该书的中文版 [1] 是我与周燕合译的,张五常教授为该书作序《受教的经历——为老师的课本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 :“同学们今天读赫舒拉发老师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不要相信,要考虑,要衡量,而更重要的是要不停地提出问题,找其他同学或老师出气吧。”这才是大学的学习,也是真正的学习。
愿与所有阅读本书的人共勉!
第 2 讲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这是对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的界定,但它具体是什么意思呢?本讲会从科学方法论的层面对此加以解释。
节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科学方法论(之一):可证伪性 [1]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是指一种人类的智力活动,它从一个或若干个假设、公理出发,按照严密的逻辑推导,推出一整套由理论及其推论组成的体系,其结论要进行事实验证。
这个关于“科学”的定义可分解为三部分,也就是“科学三部曲”——部曲是假设、公理,这是科学的起点,这起点不需要证明。
第二部曲是逻辑推导,数学在这里作为一种协助逻辑推理的工具,有可能对科学派得上用场,所以数学不是科学,而是科学的第二部曲中可以用到的一种工具。
第三部曲是事实验证,正是这一部曲把科学与数学区分开来 :数学只有前两部曲(几何特别典型),是没有第三部曲的,所以它不是科学。之所以要有第三部曲,是因为部曲既不用证明又不准质疑。那么要怎样确保部曲是没问题的呢?就要在这里寻求事实的支持。
正因为第三部曲将科学与数学区分开来,这就决定了科学重要的特征是“可证伪性”(refutability),俗称为“可能被事实推翻”;而并不是人们平常所以为的“证明为真”[1]。
这里要澄清普通人对于“科学”常有的一个重大误解,即把“科学”与“正确”画上等号,以为“科学的”就是“正确的”。其实“科学”与“正确”是两回事。具有可证伪性才是“科学”,不具有可证伪性则是“非科学”;被证伪是“错误”,未被证伪则往往被不太正确地称为“正确”。
因此,“科学”“非科学”“正确”“错误”这四个词是可以两两组合而毫无矛盾的。“科学而正确”“非科学而错误”这两个组合大家比较好理解,就不再说了,这里专门举例来说明一下“非科学而正确”“科学而错误”这两个大家觉得不可思议的组合。
先举一个“非科学而正确”的例子 :四脚动物有四条腿。这个陈述无论你怎么想破脑袋,也不可能想出它是错的情况。但正因为它不可能错,也就不可能被事实推翻,即不具有可证伪性,于是它是非科学。再想深一层,为什么这个陈述不可能错(不具有可证伪性)?因为这句话的后半句只是把前半句重复了一遍,相当于“因为 A 是 B,所以 A 是 B”,当然是不可能错的。这种“非科学而正确”的命题称为“套套逻辑”(tautology),即“同义反复”。人类研究科学是要发现新知识,但套套逻辑因为只是同义反复,不能增加人们的新知识,所以尽管它一定正确,却成了非科学。
不过,不具有可证伪性的命题不仅限于套套逻辑,还有另外四种情况,分别是 :非事实、模糊不清、自相矛盾、无限制。
“上帝是存在的”这个命题也是非科学 [1],这一点大家都能接受,认同它是宗教信仰。但为什么它是非科学呢?因为“上帝”这个概念不是事实,也就无法进行事实验证,于是丧失了可证伪性。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上帝”这个概念模糊不清而导致它丧失了可证伪性。跟信仰很相似的迷信,往往就是利用模糊不清来避免自己被事实推翻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三个秀才上京赴考,路上遇到一个术士,请他给他们预测一下科举结果。术士举起一根手指,然后什么都不说。如果一个人考上,那一根手指是指一个人考上 ;如果两个人考上,那一根手指是指一个人考不上 ;如果三个人考上,那一根手指是指一齐考上 ;如果三个人都考不上,那一根手指是指一齐考不上。无论结果如何,术士总能“事后诸葛亮”地通过迁就结果来重新定义那模糊不清的“一根手指”,以避免被事实推翻。但正因它不可能被证伪,所以它是非科学。
“一面全白的墙上有一个黑点”这个命题也是非科学。按照这种“自相矛盾”的逻辑推理下去,会得出“墙壁是上帝”的结论——又是全白又有黑点。
大家在中学数学里已经学过“逆否命题与原命题等价”,大家不知道的是这其实就是做事实验证的方式。要验证“A 推出 B”的命题,是要用“非 B 推出非 A”来试图证伪(推翻),而不是用“非 A 推出非 B”来试图证伪。如此类推,如果要验证“A 推出 B、C”的命题,就要分别用“非B 推出非 A”“非 C 推出非 A”来试图证伪。但如果从 A 推出的有 B、C、D……数量无限多,这意味着关于 A 的命题永远验证不完,也就永远无法推翻它,这也导致丧失可证伪性的情况出现,这就是“无限制”问题。这种情况不好举简单的例子示范,以后遇到时再提示大家注意“无限制”的情况。
至于“科学而错误”就是虽然具有可证伪性,但验证时被事实证伪了(refuted)的命题。例如关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历史上出现过“地心说”与“日心说”这两个针锋相对的理论。它们哪一个是对的呢?要如何以事实做验证?哥白尼指出,如果日心说是对的,金星会像月亮一样出现盈亏变化(这是“A 推出 B”,即“A”是日心说,“B”是金星有盈亏变化)。换言之,如果金星没有盈亏变化,日心说就是错的(这就是“非 B 推出非 A”)。
“日心说”能明确地指出它能被事实推翻的条件,这就是具有“可证伪性”的表现,因此它是科学的。同理,与之截然相反的“地心说”也能明确地指出“如果金星有盈亏变化,地心说就是错的”这样的可证伪条件,所以它也是科学的。后来,伽利略在望远镜里观测到的事实是金星有盈亏变化,推翻了地心说,支持了日心说。这样,地心说虽然具有可证伪性,但在验证中被事实证伪,是“科学而错误”的理论。日心说不仅具有可证伪性,而且在伽利略的时代未能找到将之推翻的事实,所以在那时被接受为“科学而正确”的理论。
所以,“可证伪性”与“被证伪”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科学理论的特征,后者是错误理论的下场。
就是这样,理论来自人们对事实的观察,是从中提炼出来的规律。人们运用理论去解释已发生之事或推断未发生之事,如果事实没有推翻这解释或推断,人们就接受该理论 ;但如果事实推翻了理论的解释或推断,人们就要修正理论,甚至要认定该理论是错的,并予以放弃。
由上述日心说的例子可见,得到人们接受的理论并被称为“正确的理论”其实是不正确的,它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被证伪而已,这并不等于它以后永远不会被证伪。
事实就是,伽利略之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日心说先是被修正(太阳是宇宙中心,包括地球在内的各星体绕着它做正圆运动修正为做椭圆运动),终还是被抛弃(太阳不是宇宙中心,到目前为止被天文学家普遍接受的是“宇宙无中心说”)。
逻辑学也否定了科学理论(即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能成为正确的真理。例如,即使人们已经见到过一千只白天鹅,也不能肯定这世上一定没有黑天鹅的存在。只是如果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见过黑天鹅,人们不妨暂且接受“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说法,并不甚正确地说这是正确的。
显然,人类追求的是“科学而正确”的理论,因为它可以增加人们的知识,并用于指导人们从事实际工作。
前已述及,用理论解释已发生之事,跟用理论推断未发生之事是同一回事,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人们一般是通过试图解释已发生之事来构建理论,然后通过运用理论去推断未发生之事,并观察事情是否按照理论的推断来发生,以反复地验证理论正确与否。
以上的陈述也许显得很抽象,那么接下来就以例子来进行说明吧。在物理学中,牛顿定律解释或推断了苹果脱离树枝之后掉到地上的现象。迄今为止,人们没有见过苹果飞上天去的情况,所以人们接受了牛顿定律。
根据牛顿定律,人们制造出可以飞上天去的飞机。这可没有违反牛顿定律,而恰恰是运用牛顿定律的结果。在牛顿定律所指定的条件下,人们制造出来的飞机从来不曾从天上掉下来,这也反复地验证了牛顿定律的正确性。
那么,为什么经济学也是科学呢?经济学是基于一个假设(下一讲就会讲解,那假设是“人是自私的”)、一个公理(后面的章节也会讲解,那公理是“需求定律”),然后用逻辑推导构建起一整套理论及其推论的体系。人们运用经济学理论,可以解释一些现象。有些现象是物理学不能解释的,只有经济学才能解释。例如,地上有一张百元钞票,物理学可以解释在有风的情况下钞票会被风吹走,但物理学没法解释在没风的情况下钞票也会不翼而飞,这只有经济学能解释。
后面的章节将会讲解,在需求和供给的共同作用下,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迄今为止,在这理论所指定的条件下,人们从来没见过推翻这理论的情况出现。政府如果搞价格管制,在供不应求而导致价格需要上升时不允许商家涨价,看起来价格没有上升,但这并没有违反经济学理论,价格照样会上升,只是以非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排队所耗费的时间等。这跟飞机飞上天并没有违背牛顿定律是类似的逻辑,只是再次验证了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
第二节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但它是一门社会科学,这显然跟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所不同。到底不同在哪里呢?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而经济学研究的是人,这就是根本的不同。
为什么经济学研究人,会跟研究物的物理学有根本的不同呢?因为经济学家也是人。也就是说,经济学家自己也是研究对象中的一员。化学也是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分子,研究化学分子的化学家是人,并不是化学分子。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化学分子也来研究化学,情况会是如何呢?正因为经济学家是人,而他所研究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人,这就对经济学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干扰。
首先,人是有主观感情的,但科学研究要求客观分析,必须排除主观感情因素的干扰。在自然科学界里,科学家研究的对象是物,要排除主观感情以进行客观分析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在社会科学界里,科学家研究的对象是人,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分子,这时要他排除主观感情以进行客观分析就困难得多了。在经济问题的讨论中,经常会出现愤青的言论。愤青者,愤怒青年之简称,愤怒就是一种感情因素,既然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把愤怒这种感情因素排除在外是理所当然之事。有谁听说过,研究物理学、讨论物理问题的时候是应该怀着愤怒之情来进行的呢?然而,一旦说到研究的是经济学,讨论的是经济问题,愤青却是何其多也,要把它排除在外又是何其难也。
其次,前面已经略为提到,后面将会详细讲述,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是自私的”。而经济学家也是人,当然也是自私的了。这就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 :某些经济学家并非客观严谨地运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现实,而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在有意无意之间扭曲了他们的经济分析,把结论引导到对他们有利的方向去。例如关于中国楼价的问题,人们就看到不同的经济学家众说纷纭,意见分歧,难怪普通公众会极为怀疑“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说法。
为什么对同一种经济现象,十个经济学家会有十一种意见呢?原因有三 :
,是上一讲就提到过的,今天的经济学本身还存在着大量的错误,用错误的理论去分析问题,当然只能得到错误的结论。
第二,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很简单,但运用却很难,高手与低手的区别判若云泥。这就相当于一块木头落在能工巧匠手里能雕出精美绝伦的木雕,落到笨手拙脚的人手里来来去去都还只是块木头。类似地,再正确的经济学理论落到不专业的经济学家手上,用起来都是糟糕透顶,错漏百出的,分析的结果更是各个不同了。
第三,这一点才是关键的。那就是刚刚说到的,因为经济学家的私心,扭曲了经济分析,把结论引导到可能于他有利的方向去。不是因为理论不够好,也不是因为他对理论的掌握不够好,而是因为结论对他不利。
像楼价的问题,买了楼的人当然是巴不得房子涨价,还没买楼或买得不够多还想再买的人当然是恨不得房子跌价。经济学家也是人,也是楼市上的消费者,他很可能为着自己的利益打算而故意把分析扭曲,使得结论是有利于他的。
物理学一类的自然科学的便利之处,就是它通常能避免这种人的主观感情与私心对科学研究的干扰,然而出现干扰的情况也并非绝无可能。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牛顿并非一个性格很好的人。历史学家一般认为,艾萨克·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争夺微积分的发明权,导致英国的数学发展被阻碍延后了至少一个世纪。另外,他对另一位著名物理学同行胡克的排挤之厉害,也显示出他是心胸狭隘之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传记《心灵的激情》里记载了这么一件真人真事 :弗洛伊德刚刚出道时,是一名精神病科医生。当时的医学界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只有女性才会患癔症。癔症是一种精神病,也有人将之音译为歇斯底里(hysteria)。当时的医学界之所以认为女性才会患癔症,是因为他们认为意志薄弱的人才会患这种精神病,而出于歧视女性的错误观念,自然认为意志必然是坚定不拔的男性是不可能患这种病的。然而,弗洛伊德在他的临床治疗中发现,确实存在着男性癔症患者。事实上,拿破仑就是一名男性癔症患者。癔症跟意志是否薄弱根本没有关系,显然拿破仑不可能是个意志薄弱的人。但当时的偏见是如此之深,医学研究的是人体,不是人本身,所以也是一门自然科学,可是也难免曾经有过如此蒙昧荒唐的观念流行一时。
后来,弗洛伊德根据自己诊治的病例写成学术论文发表。文章一发表,马上引发轩然大波,很多人跳出来猛烈抨击弗洛伊德。这些抨击弗洛伊德都不在乎,但让他深感震惊与难过的,是一位他非常崇拜的医学界的老前辈竟然也加入了批评否定他之列。这让他感到大惑不解 :明明确实是有男性癔症患者,为什么这位临床经验肯定比自己更丰富的老前辈竟然不承认呢?
由于这些抨击批评,弗洛伊德在医学界名誉扫地,连医生的饭碗也丢了,可谓代价惨重。多年之后,那位老前辈临终弥留之际,却把弗洛伊德招到自己的病榻之前,对他说 :“其实,这世上清楚地知道你当年那篇文章的结论是对的人,是我。因为,我,就是一个男性癔症患者!”那位医学界的老前辈不是不懂,他就是因为太懂了,所以他不可能承认弗洛伊德是对的。
一个人如果因为无知与愚蠢而不懂事,那还有可能通过教育来改变他,提升他。但如果因为利益所系,则他表现得那么执迷不悟,其实不是因为他不懂,恰恰是因为他太懂。只是为了他的利益,他不可能向真理低头,反而只会竭力地阻挠真理。有理说不清,不是因为秀才遇着兵,而是因为对方根本就没打算说理,他只是打着说理的幌子来掩饰他内心的隐秘私欲。
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有这种情况,其实以物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又何尝没有呢?只是自然科学比经济学多了一重好处,那就是它可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可控实验,因此任何具有相关学科知识的人都能自己去做一下实验来验证自然科学的理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自然科学就不容易被一个人或一小撮人的利益所劫持。但经济学的实验室就是这个大千世界,无法进行可控实验,这就便利了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利用公众的无知、愤青的感情,扭曲经济分析,将结论引导到对他们有利的方向去。然而,这样做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公众见到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同一现象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感到疑惑不安。可叹的是,公众更多质疑的,是经济学的科学性,而不是猜疑经济学家的利欲熏心。
阅读材料 :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 [1]
1990 年,生态学家兼畅销书作家保罗·奥利克(Paul Ehrlich)向经济学家朱利安·L. 西蒙(Julian L.Simon)送去一张 576.07 美元的支票。这是10 年前的一个赌注的赏金。奥利克虽然不是经济学家,却在他那 1968 年的畅销书《人口爆炸》(Population Bomb)中做出很多惊人的预言。例如,该书开篇句就是 :“我们已经输掉了养活所有人类的战争。到 20 世纪70 年代,成千上万的人将会饿死。”
奥利克的预言完全错了。尽管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与末期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但整个 70 年代仍然是经济显著增长的十年。然而这位作者还是不断获得好评。他在一系列备受瞩目的著作、演讲和文章中预言,很多重要矿产的供应将在 1985 年濒临枯竭。
与此同时,经济学家西蒙对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预测刚好相反:人类福祉将持续改善,原材料的价格将更趋低廉。西蒙向奥利克提出挑战,以他截然相反的预测打赌。奥利克接受了这一挑战。1980 年两人打赌 :五种重要金属(铬、铜、镍、锡和钨)的价格经通胀调整后,在 1990 年是上升还是下跌。经济学家让生态学家挑选商品的种类。结果再次证明经济学家西蒙是对的,而生态学家奥利克是错的。80 年代也是繁荣兴旺,原材料价格普遍下跌的十年。生态学家奥利克只好服输付钱。
奥利克分析的错误在于他只盯住需求一方,尤其是只看到世界人口的增长(更多嗷嗷待哺的嘴巴)。而西蒙则对经济学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考虑到供给一方。人口更多意味着嘴巴更多,但同时也意味着手脚和头脑更多。西蒙还考虑到其他有利的经济趋势,如各国经济的自由化程度更高,国际贸易不断增长。
于是,经济分析的推测力得到了证明。然而,奥利克还继续出版大受欢迎的书籍,一如既往地错误预言着未来的环境末日。而西蒙也常常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可靠的经济预测,直至 1998 年辞世。这些分析与预测结集为《没有极限的增长》(Ultimate Resource)(第二版,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8 年)。但他的书没有一本畅销。
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经济解释是 :这两位作家提供的是不同的商品。
西蒙提供的是正确的经济分析。奥利克从事的则是另一个行业,差不多等同于恐怖小说作家 [ 如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显然,终以卖书而论的话,恐怖小说的需求远超可靠的经济分析。[1]
后来丹麦的统计学家比约恩·隆伯格(Bjorn Lomborg)进行了深入详尽的研究[1],再次证实了西蒙的结论。隆伯格初是想推翻西蒙的分析,后却发现自己的研究反而是证实了它。尽管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人均收入却保持着上升的势头,重要资源的真实价格持续下跌。
这里还有件花边奇闻。发表了这些研究结论之后,隆伯格饱受异乎寻常的人身攻击。有一次他进行公开演讲时,有人把一个奶油派扔到他脸上和衣服上。他甚至被一个在丹麦有官方背景的科学团体诅咒为“知识界的败类”。终,所有指责都被确凿地推翻,针对隆伯格的恶意控诉都被驳回。(当然,这并不必然意味着隆伯格的估计和推测终都被证明为正确。)
一个教训 :正确的经济分析有时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危险! [2]
由上述的阅读材料可知,奥利克根本不是经济学家,他完全不懂经济学,他的分析错误也一再地被事实所证明,但他的书仍然比作为经济学家的西蒙的书更受欢迎,更畅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们对奥利克的书的需求,其实并不是对正确的经济分析的需求,而是对恐怖小说的需求。所以,奥利克继续写那些错误百出的书,为的根本不是提供正确的经济分析,而只是想通过危言耸听来抓住人们的眼球,从而赢得更多的卖书收入。类似的现象,在中国也存在着。这是经济学的错,还是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的错,这不是再明显不过了吗?
然而,有必要更进一步地指出的是 :人们在阅读恐怖小说时,虽然享受了惊悚的快感,但读完之后应清楚地知道那是虚构的东西,不会相信它,不会真的因此而恐慌惶惧。人们不会因为看了电影《2012》就真的以为2012 年是世界末日,吓得寝食难安,变卖家产,散尽家财,甚至悲观得去自杀。可是当经济学家顶着经济学的科学光环,做的却是贩卖恐怖小说的勾当时,后果就严重了。人们以为他提供的是正确的经济分析,原来他只是在危言耸听,好从人们的口袋里掏到钱。如果政府也信以为真,正儿八经地按照这些所谓经济学家的主张来制定经济政策的话,其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ebook.liyiqipao.com/xbook-00106.html